民建前辈施复亮的不凡人生
施复亮先生是中国民主建国会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和经济学家。他也是中共早期党员,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第一任书记。
今天我们选登一篇由民建上海金融工委会员裔徐炯撰写的《从民建前辈施复亮的人生探索看不忘初心的意义》,希望以施复亮不平凡的人生入手,了解其追求理想、遭遇挫折、坚持爱国及回归初心的艰难历程,体会在人生起伏中不忘初心的真谛。
从民建前辈施复亮的人生探索
看不忘初心的意义
民建上海金融工委会员 裔徐炯
一、 从爱国斗士到中共二大代表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及当年我国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正式制定了第一部党章。
中共二大召开时共有党员195人,施复亮就是其中之一。他出生于一个败落的大家庭,既体会了清贫、也学会了诚实克俭。巧合的是,施复亮正好出生在戊戌变法失败的后一年、八国联军入侵的前一年,似乎命运注定他要成为一名斗士。
施复亮的成长岁月正是中国社会经历巨大变迁的时代;辛亥革命、民国建立、帝制复辟等一波波浪潮冲击着施复亮的内心。在浙江一师求学时,施复亮遇到了陈望道等新文化运动“四大金刚”,阅读了《新青年》,启迪了他的爱国革命思想,后来他以《非孝》这篇战斗檄文充分彰显了其斗士本质。
五四后,施复亮广泛接触各类新思想。他到北京寻找救国救民真理,参加工读互助团,后又在上海参与筹建共产党小组。
1920年5月,以陈独秀为负责人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在沪成立,施复亮参加了6月两次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会;后又东渡扶桑,成为在日共产主义小组负责人。回国后,施复亮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首任团中央书记,主编《先驱》杂志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二、 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救亡
施复亮是中共早期组织的创建人之一,他对党有很深的感情、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也作出了贡献。
在革命实践中,施复亮认识到发动民众团结一心的重要性。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激励着施复亮,这也符合他的斗士性格;但在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施复亮却没有注意到一些暗流,忽视了三民主义被国民党中反联合战线势力任意歪曲、国民革命偏离初衷的事实。
面对复杂局面,施复亮进入了思想挣扎阶段。他认为应帮助民众树立正确的中山主义观,主张理论与实际结合,科学观察研究,“使它能够适合新的环境,以达到中国自由平等目的”;他解释说民族主义要求国际平等、民权主义要求政治平等、民生主义要求经济平等;而三者的实现须以“团结工农、联合苏俄、容纳共产派”三大革命政策为保障。大革命失败后,施复亮又提出“革命的三民主义”主张,试图以理性“复活革命的国民党”,他觉得国民党应是代表大多数被压迫民众的利益来参加革命。然而此种思想无法挽救中国革命、无法维系被破坏的国共联合,也因此误导了施复亮的人生道路,他和自己参与创建的共产党失去了联系。
抗战开始后,施复亮又一次表现出自己的爱国斗士本质。他投身救亡运动,积极主张抗战,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抗战思想,包括持久全面抗战、全民抗战和民主抗战等主要内容。在此过程中,施复亮再度重视民众的力量,认为抗战不仅是军事,也是政治、经济、教育、思想等人类生活一切方面;认为抗战者不仅是军人,还有工人、农民、学生、商人、知识分子等一切民众;呼吁恢复“联俄政策”,提出抗战重心在政治、政治基础在民众,“只有使一切政府机关进一步民主化才能发动并保护民众运动”。从而将民主与抗战联系成一个整体。施复亮的抗战主张与当时中共中央全面抗战的思想基本一致;但他的主张不够彻底,对当时的国民政府仍存脱离实际的幻想。
三、 从失意彷徨到回归初心
抗战结束后,中国的各种危机依然存在。施复亮等一批爱国人士提出和平改良主张、形成所谓中间路线;然而民主人士爱好和平、渴望民主、反对独裁的想法只能是一厢情愿,无法左右政局发展,事实证明必然行不通,施复亮感到极度失意彷徨。
抗战胜利后的中国面临两种命运和两种前途的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将革命进行到底,中国人民选择跟着共产党走,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1945年10月9日,周恩来应西南实业协会邀请发表了“当前经济大势”演讲,此举事实上对民主建国会的筹组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当年11月28日,民主建国会筹备会举行,30多人出席会议,其中就有始终不忘爱国初心的施复亮。1948年5月23日,民建通过赞成中共“五一号召”的决议,放弃中间路线、接受中共领导、完成历史性转变;12月26日,施复亮与章乃器、孙起孟等经中共安排北上解放区,坚定地与中国共产党站在了一起,看到了新中国的曙光。
建国后,施复亮任新中国劳动部第一副部长,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此外,他还作为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为祖国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党的引领下,施复亮的爱国初心终于得以实现。
四、 “不忘初心”的意义
如果从施复亮个人的人生探索来看,他有一颗爱国爱民的初心。他自幼看到国家的危亡和民众的苦难,从而形成变革思想;他接触到五四运动新思想,参与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将国家民族置于首位的初心不改,形成光明磊落的品格;他很有才学,曾编著《资本论大纲》、《苏俄政治制度》等,也是新中国作曲家施光南之父。然而时代毕竟有局限、人无完人,面对大革命的失败,施复亮一度感到迷茫;但他仍坚持呼吁挽救革命,不附和权贵、不以自己的人格去换生活;无论时势如何艰难,他都始终没有放弃对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的执着追求。
如果从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历史大格局和必然性来看,施复亮等前辈从人生的最初就已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忘却个人荣辱;前辈们居安思危、努力进取的人格与爱国初心极为可贵。民族解放之路崎岖坎坷,在残酷斗争中有人彷徨、有人牺牲;在此过程中出现过很多斗士以及他们的各种思想,这些都是对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有益参考,是革命斗争无法忽略的客观历史。然而爱国志士们的初心绝不会白费,他们最终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跟着党走向中国革命的胜利巅峰,将自己的爱国热情融入党领导的民族解放事业、在党强大的凝聚力中实现自己的爱国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不懈奋斗中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业绩。今天我们必须牢记总书记的教导,继承民建前辈的爱国初心,认定方向、坚定信心、付出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紧紧跟着中国共产党去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有删节)
(本文素材来源于民建中央网站。)
点击下方标题,查看往期精彩内容